Selected Ceramics in YM House
釉墨间陶瓷摘选

大汶口文化(4300-2500BC)
白陶鬶
来源:邦瀚斯拍卖行
参考:臺北故宫博物院,贈瓷000445N000000000
這件白陶鬹是使用泥質高嶺土手工塑造而成,整體器形像是一隻引頸而啼的鳥兒,二足在前,一足在後,流似鳥嘴朝天,敞口,束頸,頸腹接合處有五道絃紋,腹的上半部似半圓而豐腴,腹前有一個小圓餅形鈕,腹部中間有一道凸起的繩紋,扁形鋬銜接頸腹,腹的下半部承接三個中空袋形錐足。 陶鬹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陶製容器,通常以夾砂或泥質為原料製成,顏色有紅、灰、黑與白色。已出土的陶鬹見於山東省泰安大汶口、莒縣大朱村、曲阜西夏侯、鄒縣野店、兗州王因、日照東海峪和膠縣三裏河等大汶口文化遺址中。

龙山文化(3000-1900 BC)
黑陶镂空高足杯
来源:英格兰私人收藏
参考: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館藏編號88-00410)
此杯敞口,束腰,高柄足外撇,平底。杯身有凸出的弦纹为饰,高柄中空,柄外壁镂孔。因采用了轮制方法,器壁较薄,素面磨光,配以镂空等多种工艺手法,制作十分考究,是一件精致的饮酒用具,一般在高等级的贵族墓中出土,做礼器。所謂黑陶,是一種普通黏土,經過精細淘洗、捏練,再置於蔭處讓它陳腐後才拿來使用;此時陶土顆粒會變得細膩均勻,而且顆粒周圍產生大量膠質薄膜,這種泥料加工時可使坯泥獲得良好的可塑性和成型穩定性。在龍山文化中,大部份的黑陶器坯都是以快輪製成,因此坯體均勻細薄,成型後再精心修刮,加上裝飾便入窯燒製。龍山文化時期已使用豎穴窯,窯燒溫度可達到攝氏1050度。通常在窯燒最後階段,再以濃煙薰翳,使陶胎滲透大量的炭粒,於是就成為黑陶了。

辛店文化(1300-1000BC)
双耳彩绘陶罐
来源:George and Julianne Alderman Collection
参考:湖南省博物馆,双钩纹太阳纹彩陶罐
辛店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遗存,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其烧制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部分施红色或白色陶衣。器型以罐为主,还有鬲、盆、杯、鼎、豆、盘等多种器型。陶器纹饰以双钩纹、S纹与太阳纹为主,其中由三条线绘制的羊角双钩纹正是辛店文化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同时,其彩陶器中少量的动物纹饰,以反映出了该文化下居民畜牧生活的特色。

汉代(202BC—220AD)
杂技陶俑一组11件
来源:英国私人收藏,牛津热释光检测确认
参考:济南市博物馆,汉代乐舞杂技陶俑21人
此为汉墓随葬品,在这张陶板上,汉代艺术家为我们再现当时风行市井的“百戏”演出时的热闹欢快场景,成为汉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化石,具有高度的文化价值。汉代统治者接受“谓死如生”的观念,盛行厚葬,尤其在西汉经济复苏之后,这种情形上行下效,愈演愈烈。随政治、经济各方面变化,西汉晚期的陶俑不似早期随葬题材的单一和造型的呆滞,开始出现世情浓郁的百戏、说唱等情境陶塑

汉代(202BC—220AD)
青釉双耳硬陶瓿
来源:香港Roger Moss爵士,Geoffrey Middle Collection
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双兽耳青釉硬陶瓿
汉代南方地区盛行硬陶,它是承自当地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的所谓“几何印纹硬陶”的余绪,在汉代陶器中自成一个系统。有的器物上往往施以黄、绿色釉,很接近瓷器。这件双兽耳陶瓿,器身上部有3圈弦纹,弦纹中间有水波纹,涂青黄釉,是一件西汉时期较典型的南方硬釉陶器。

战国(403BC—221BC)
原始青瓷悬铃
来源: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 L.2004.360.8.1-7
Collection of Dr. Robert Jacobsen
参考:浙江省博物馆,战国原始瓷悬铃
青铜悬铃的名称不一,既有称权、镇、半球形器者,也有称铃、越系圆钟者,悬铃不见于文献,也无自名,故暂称为悬铃。成组出土的悬铃造型相同、大小有序,应为编列乐器。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凤纹青铜悬铃一组,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青铜悬铃8件;青瓷悬铃出土于海盐黄家山、杭州余杭笆斗山、无锡鸿山邱承墩、长兴鼻子山。青瓷悬铃与青铜悬铃的造型相同,纹饰相异。

隋朝(581BC-619BC)
青釉鹦鹉杯
来源:香港繼遠美術
参考:上海博物馆,湘陰窯青釉鸚鵡盃

唐朝(618-907)
三彩凤首壶
来源:苏富比拍卖行

唐朝(618-907)